close
*券商度小月 11月僅7家獲利
*寶來權證講座 送好禮
*證交所走過半世紀 「股」動熱潮
*薛琦談願景:接軌國際 成交決勝毫秒
*金管會勸說:券商 應適度調降手續費
*金管會勸說:投信 股票基金別淨賣超
*陸銀來台增設分行明年初有譜
*美高收債明年表現 券商喊讚
*金管會護盤 盯外資兩套標準  
  

.....................................................................................................................................................................................................
 

 
 
券商度小月 11月僅7家獲利
  • 2011-12-12 01:10 工商時報 記者林燦澤/台北報導
  • 最後一波證券商公布11月業績 最後一波證券商公布11月業績

     

     富邦、大華、統一(2855)、元富(2856)以及第一金等最後一波證券商公佈11月業績,確定18家主要證券商11月業績都較10月衰退,僅7家倖免於虧損,而大華證單月大幅虧損達9.55億元,元富、第一金證、大慶等3家證券商單月虧損高於1億元。由於12月台股持續量縮走跌行情,證券商寄望衝刺本月業績以拉抬全年業績,正面臨嚴峻考驗。

     經紀市占前五大證券商,龍頭元大證單月稅後盈餘1.66億元,低於10月的2.52億元獲利,第2大凱基證單月甚至虧損0.86億元(較10月虧損0.32億元擴大),第3大富邦證也由10月賺0.5億元,下滑為11月的0.2億元,群益金鼎證以及永豐金證單月各僅獲利0.29億元以及0.3億元,也都比10月各賺1.6億元與0.42億元衰退不少。

     11月呈現虧損券商還包含華南永昌、兆豐、大眾、康和、大展、大慶、宏遠、大華、元富以及第一金等,其中開發金旗下大華證11月大虧9.55億元最多,相較於10月大賺4.69億元,兩個月獲利消長變化達14.24億元,其次大慶證單月虧損1.82億元,元富證及第一金證各虧損1.21億元與1.16億元。

     累計前11月稅後虧損方面,以大華證11.32億元最多,第一金證虧損7.8億元,累計虧損逾2億元還有宏遠、兆豐、康和。

     至於前11月每股虧損以第一金證的1.22元最多,宏遠證每股虧1.076元,每股虧損逾0.5元還有大慶證(虧損0.948元)、大展證(虧損0.81元)、大華證(虧損0.79元)。

     經紀市占前五大券商累計獲利方面,元大證前11月稅後盈餘113.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2.41元,持續居首位,富邦證稅後盈餘28.9億元、每股稅後盈餘1.74元居次,凱基證稅後盈餘19.1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596元,群益金鼎證稅後盈餘7.6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32元,永豐金證稅後盈餘5.0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33元。每股稅後盈餘表現較出色還有統一、元富及日盛等,統一證每股稅後盈餘0.352元,元富及日盛各為0.2499元及0.23元。

     
     
    寶來權證講座 送好禮
  • 2011-12-12 01:10 工商時報 記者劉家熙/台北報導
  • 12月份寶來權證王養成班 12月份寶來權證王養成班

     

     權證市場於近兩年蓬勃發展,權證檔數日益增長,交易量持續向上攀升。為了讓投資人了解權證特性並加以利用,寶來證券舉辦一系列教育訓練與市場推廣活動,今年開業界之先,推出『權證歡樂巴-環遊權台灣˙好禮獎不完』活動,巡迴全台灣48家分點進行權證推廣,提供免費權證初階教學、歡樂闖關遊戲。

     權證講師以簡單輕鬆的教學方式,與投資人互動教學,參加講座不僅能吸收新知,還能參加抽獎活動,人人有獎,活動至今幾乎場場爆滿。

     對於想要放大股票獲利的投資人來說,高槓桿特性的權證,確實是個相當好用的投資工具,挑選優質的權證,只要看對股票方向,權證就能倍數上漲。寶來證券的權證課程,除了介紹權證商品特性,更詳細解說挑選權證步驟:挑選造市品質佳的券商,再善用權證高槓桿的特性,選擇價平附近或微幅價外15%以內之權證,實質槓桿倍數較高,且權證與股價的連動關係將最為敏感,到期天期則選擇約60天以上之權證,距到期日越長,越可降低每日時間價值流失所造成的虧損。選好權證後,以快進快出的方式投資操作。

     在權證造市上寶來證券亦贏得廣大投資人的青睞,隱含波動率穩定、買賣掛單量充足、買賣價差小,充分贏得投資人信賴,而這些都是權證投資首要注意條件。若投資人想要藉由權證投資累積財富,勢必需要增進更多的金融知識,12月份『權證歡樂巴』巡迴場次有12月14日世貿、12月15日板橋,課程免費且人人有獎,相關講座資訊請上寶來『權證領航家』網站www.warrantnet.com.tw 查詢,此網站更提供豐富的權證市場資訊,查詢即時交易資料、線上看盤、影音互動教學等,或撥專線(02)87919537。

     
     
     
     
     
    證交所走過半世紀 「股」動熱潮
    【經濟日報╱記者 蕭志忠】
    2011.12.12 02:09 am
     

    今年是建國百年,也是證交所成立50年的重要里程碑,回顧台灣交易市場一路走來,由人工撮合發展到全面電腦交易,成交值由人工時代每日約10億元躍升到電腦時代的逾千億元,最高單日成交金額曾達到3,265億元,是人工交易時期的300倍。

     

    1962.02.09 正式開業,租用北市懷寧街工礦大樓,上市公司16家,總市值70億元。
     

    民國42年,政府為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發行土地實物債券,並將臺泥、臺紙、農林、工礦等四大公營事業的公司股票搭配補償給地主,做為收購土地的補償代價。這些債券、股票和政府愛國公債在市面流通,代客買賣證券的行號應運而生,只不過,因為沒有制度化,交易處所過於分散,管理不易,積弊甚多。

    民國47年起,政府先後多次派員前往美、日等國考察、研究證券市場業務,正式啟動調查評估及準備作業,要成立一個安全的資本市場,經過三年多的準備;民國50年,台灣證交所成立,董事長是台泥董事長辜振甫、大同林挺生先生則為常務董事,經營層的專業團隊到位後,民國51年2月9日,台灣證交所正式開業。

     

    飛躍成長 催生世界級企業

     

    上市公司從草創初期的16家,發展到今年的819家,並包括第一上市及台灣存託憑證(TDR)第二上市等海外企業;上市公司以面值計算的總資本額,由不到60億元成長到以面值計的總資本額逾6,000億元,也是百倍成長。

     

    證交所第一代高層合照,董事長辜振甫(前排右四),總經理袁則留(後排右二),副總經理蔡同璵(後排右一)與經濟部次長兼首屆證管會主委王撫洲(中)及證交所董監事合影。
    證交所/提供

    上市公司股東總人數部分,在證交所成立初期,不到15萬人,現在已成長到逾2,300萬人,等於台灣總人口數;台灣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全民運動」的市場,幾乎每個投資人對「證券經」都能朗朗上口;外資投資台股的持股市值比重也將近三分之一。

    現在在台灣股市中,可以看到不少世界級的公司,像是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全球性的筆電品牌宏碁、華碩、傳統產業則有台塑集團、長榮集團等,豐富了台股投資標的。

    由以上記錄可見,證交所成立50年來,無論是發行市場的上市公司家數、市值,或是交易市場的成交量、周轉率,都呈現快速的飛躍成長;但最重大的意義是,50年來證券市場追求的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已在證交所的努力實踐下,逐漸築夢踏實。

     

    (聯合報系資料庫)
     

     

    (聯合報系資料庫)
     

    例如證券市場草創時代,多家券商「場內」人員在熱門股票收盤前霸占專櫃「搶帽子」(類似現在的當沖),導致收盤30分鐘後股價還在大幅跳動,甚至亮燈漲停或跌停的不公平亂象,隨著進入電腦撮合交易,不復存在。

     

     

    四大成就 提升我國能見度

    市場監視制度查核資訊電腦化,讓過去黑幕下的內線交易、不法炒作的不公正現象,都隨著電腦化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現形,更具有嚇阻力道,查緝不法相對公正;公開資訊制度的改善過程,也讓市場發行、交易資訊更加公開、透明。

    券商公會理事長黃敏助認為,證交所成立50年,總括可歸納四大成果。包括打造我國證券市場成為亞洲地區高科技及創新產業投資平台;推動市場改革,建立公平、效率安全的證券市場;加速金融創新、發展多元、跨境的新商品;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加強兩岸及國際市場交流合作,提升我國證券市場能見度。

    證交所成立50年,不僅扮演台灣資本市場協助國內外企業籌資平台的重要角色,更是推動、贊助公益活動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者。

    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台灣證交所的籌資平台兼具社會公益的雙重角色,更顯得格外突出、別具意義。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表示,證交所成立滿50周年,已有穩固的基礎;然而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浪潮,全球各交易所進行整併或策略聯盟,跨國上市蔚為風潮,及近年來的全球金融海嘯等,台灣證券市場正遭逢前所未有的國外競爭與挑戰;證交所前50年已紮下厚實的根基,還要再為未來的50年、100年努力創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

    證交所走過漫長的50年,在人生中是「年過半百」,但在企業的永續經營中並不算老;就如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在台北的一場國際論壇中表示,比起歐美交易所多逾百年歷史,包括台灣證交所的多數亞洲交易所都很「年輕」,資本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同證交所今年慶祝成立50周年,從5月起到明年2月舉辦一系列的「圓夢計畫」一樣,不僅要讓年輕人和投資人圓夢;證交所也努力要為未來50年、100年的資本市場發展,再圓一個美夢。

     
     

     
    薛琦談願景:接軌國際 成交決勝毫秒
    【經濟日報╱記者 蕭志忠】
    2011.12.12 02:09 am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
    (聯合報系資料庫)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表示,證交所歷經50年發展,制度已臻健全,下一步目標是「國際化」及「國際接軌」。發展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平台、整合國內證券期貨市場、加強對外結盟合作、改善交易系統效能,是證交所未來四大目標。

    薛琦表示,新一代交易系統正在建置,預計2012年上線,也將完成全面逐筆交易;延遲秒數由50毫秒降到5毫秒,可處理交易筆數由每秒3,000筆提高到1萬筆,新電腦中心預計2013年啟用後,台灣交易市場將邁入新里程。以下是專訪記要。

    問:資本市場成立已滿50年,證交所未來發展方向?

    答:台灣與其他市場最大不同在於上市公司具備堅實的產業基礎,尤其資訊科技產業是台股的最大特色與利基。政府2009年底宣布建構「高科技與創新產業籌資平台」,做為國內發展金融服務業的重點旗艦計畫;透過對高科技及創新事業的號召力,鼓勵海外台商回台上市,藉以成功帶動國際企業來台上市。

    台灣資本市場向全球企業打開大門,已有嶄新面貌,目前已建立外國企業來台上市風潮;接下來擴大推動範圍,不再限縮於台商或高科技及創新產業,將陸續推動到與台灣具緊密經貿關係的其他國家,例如日本企業來台第一上市、TDR上市等。

    問:全球主要交易所都在進行整併、策略聯盟,台股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答:亞洲主要交易所包括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等,都已完成國內證券期貨市場整合,日本東證所近日更宣布將與大阪證交所進一步合併,使得台股當前證券、期貨市場分治的情形,在國際成熟市場中顯得更為突兀。

    主管機關已經表態推動證券期貨市場的實質功能性整合,未來在各市場邁向整合過程中,證交所將從目前各市場交割結算基金及電腦資訊系統的整合規劃切入,力推周邊單位實質整合的步伐,以確實整合證券期貨市場資源並集結各市場力量。

    問:證交所如何加強與國際交易所市場的合作?

    答:證交所近期對外合作項目包括資訊分享,台股多數第二上市企業(TDR)來自香港交易所,因此,今年5月12日證交所與香港交易所加簽資訊分享MOU,兩個交易所必須就有關可能影響市場活動的重大訊息提供資訊互換。

    另外為共同協調雙邊掛牌上市公司的交易暫停或恢復,及通知對方有關公司下市的消息。該MOU簽定以來雖尚未有TDR原股企業出現停牌等情事,但對國內投資人則具有實質保障作用。

    ETF相互掛牌合作方面,台灣投資人熱衷大中華區投資概念,近年陸續有香港ETF透過直接跨境或連結式基金方式來台上市;此外,今年9月26日富邦上證180ETF上市,是由上證指數公司授權台灣投信業發行ETF直接追蹤上證180指數,為亞洲首檔直接投資A股的ETF。

    至於未來與國際間可能的合作方向,包括上市公司相互掛牌或聯合行銷引進另一市場的特色商品。例如共同編製指數、擴大引進境外ETF來台上市、合作發展交易系統或資訊傳輸技術服務等。

    問:全球主要交易市場多進入「秒殺」其至「毫秒殺」的快速交易,證交所如何因應?

    答:證交所的基本功能在提供企業籌資管道,作為投資人的資產配置平台。目前交易所間追求高速交易、低延遲的科技競爭,雖使交易效率提高,但也衍生有關市場透明度及波動程度等疑慮。台灣證交所過去在交易面做法較為保守,係基於投資人保護考量,且過去即使交易制度及收費結構相對單純,台股仍有高於全球主要市場的交易周轉率,市場流動性相當良好。

    未來交易所間的科技競爭不可避免,證交所也已有所準備,證券期貨周邊單位資訊傳輸,已於今年6月完成網路整合。


     
     
    金管會勸說:券商 應適度調降手續費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11.12.12 01:46 am
     

    台股近來成交值明顯萎縮,為提振股市量能,金管會鼓勵證券商對淨買超量大的客戶,適度調降手續費,把證交所調降證券商經手費的利益,適度回饋給投資人,並藉以鼓勵投資人買進,提升股市成交量。

     

    圖/經濟日報提供
     

    台股量縮,引發投資人擔心市場流動性不足,為鼓勵自營商發揮調節市場功能,金管會指示證交所清查自營商部位,藉此督促自營商買進。此外,證券商繳交給證交所的經手費12月起調降後,金管會也希望透過券商公會或證交所,鼓勵券商回饋給投資人,以鼓勵買進。

    金管會官員昨(11)日表示,從12月1日起,證券商繳交給證交所、櫃買中心的經手費,已經調降,估計全體券商每年可以少繳3.7億元,應適度回饋給投資人,如對於最近淨買超的投資人,調降手續費等。

    金管會官員指出,並不是要券商全面調降手續費,但至少要將享受到證交所及櫃買中心降費的利益,適度回饋給投資人。官員說,買賣都要收手續費,對淨買超的客戶調降手續費,等於是多鼓勵買進。

    目前券商向一般投資人收取的手續費上限是千分之1.425,實際上各券商則會視不同的客戶情況,收取不同的手續費。

    證券商主管表示,通常對電子下單及一些大戶的手續費比較有彈性空間,實際上,這段期間股市低迷,大家為了爭取客戶,在手續費的競爭上非常激烈,對於一些有議價能力的客戶,幾乎都已經殺到見底。

    不過,對於主管機關政策鼓勵對淨買超量大的客戶,適度調降費率一事,業者會斟酌情況儘量配合政策。

    此外,對於上周證交所找證券商溝通後,券商提出的多項建議,金管會官員表示,會評估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券商建議比照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放寬自營商可用漲跌停板價位申報買進、賣出股票。不過,官員表示,此作法對提升低迷的股市成交量是否有幫助、是否合理,還需要再評估。


     
     
    金管會勸說:投信 股票基金別淨賣超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11.12.12 01:46 am
     

    上周三大法人僅外資買超,自營商及投信均賣超,繼指示證交所清查十大自營商持股部位後,金管會也請投信投顧公會協調投信事業,股票型基金儘量不要淨賣超。

     

    圖/經濟日報提供
     

    歐盟高峰會上周達成強化各國財政的共識後,歐美股市勁揚,預料也將牽動今(12)日台股開盤後表現。金管會官員昨日表示,希望歐盟高峰會的共識,可以消弭投資人心中疑慮,讓全球股市可以朝正面發展,金管會會持續觀察對台股的影響。

    金管會也持續關注近來台股成交量萎縮的現象,並採取相關因應措施,以提振股市量能。上周三大法人中,僅外資買超,自營商及投信均賣超,因此,金管會除鼓勵自營商發揮調節市場功能外,已透過投信投顧公會協調投信事業,儘量不要淨賣超。官員指出,目前投信事業股票型基金持有股票部位,8月、9 月以來,大約都有83%、84%,均符合須達七成以上的規定,所以現階段只能透過投信投顧公會跟業者溝通,儘量不要淨賣超。

    外資部分,金管會官員表示,隨時都可以跟外資溝通,只要有異常就會找外資來「喝咖啡」。據了解,近日外資借券賣出的比重已明顯下降。


     
     
     

    陸銀來台增設分行明年初有譜

    規劃4月金銀會協商 國銀登陸可望逾10家

    2011年 12月12日
     

    陸銀來台設點限設1家的家數限制,可望在明年4月兩岸協商後鬆綁,陸銀未來也可能在高雄設分行。圖為中國銀行。法新社

    陸銀來台設點限設1家的家數限制,可望在明年4月兩岸協商後鬆綁,陸銀未來也可能在高雄設分行。圖為中國銀行。法新社

    放寬限制
    【廖珮君╱台北報導】兩岸金融相互開放下一步,將研擬鬆綁兩岸銀行業相互設點的資格條件、陸銀來台限1家的家數限制,預計明年4月再次啟動協商,一旦鬆綁,陸銀可望在高雄增設分行,而本國銀行赴陸設點則可望突破10家。

    依金管會規定,兩岸相互設點,須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國家經營業務2~5年,此規定卡住不少陸銀來台,也卡了國內不少中小銀行登陸設點;陸銀來台也僅准設1家分行。

    陸銀爭取高雄設點

    據透露,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上月底赴北京與銀監會會談時,銀監會再度提及相互設點資格條件鬆綁、爭取鬆綁陸銀來台設點家數,及設立地域等,金管會已列入「金銀(金管會和銀監會)三會」的協商議題。
    據了解,中國銀監會向我方爭取,陸銀可在高雄設第2家分行,不再僅限設1家。目前4家陸銀來台設點,均都設在北市信義區。
    至於是否將鬆綁陸銀來台、限設1家的家數限制,或相互設點的資格條件,財經高層昨說「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意味鬆綁機率不低。金管會內部也規劃,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回訪台灣時間,將落在明年4月底前,上述議題,將在明年金銀三會再度協商。
    據了解,金管會內部曾研究,鬆綁兩岸相互設點的國際經驗限制,擬把香港設點經驗,也視為國際經營經驗的範圍內,經內部試算,若將香港設點經驗納入計算,我方登陸設點將增3家,陸銀來台則增2家。

    參考香港經驗開放

    據金管會統計,目前本國銀行共18家在香港設點,扣除已登陸和本就符合登陸資格的15家後,將新增遠東銀、台新銀和聯邦銀3家,可受惠登陸設點;我方登陸設點可望破10家。

    參股國銀近期拍板

    基於兩岸對等原則,陸銀則有7家在香港設點,扣除原本就符合來台資格的中行、交行、招商、建設和工商銀,將新增農行和中國開發銀行2家可來台設點。
    此外,陸銀來台參股國銀的實施日,金管會近兩周將送行政院核定,最快年底拍板上路。
    依金管會規定,陸銀參股單一本國銀行、金控限5%,加計中國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QDII)則限10%,銀行局長桂先農昨說,只會有持股比限制,參股家數不設限。金管會指出,陸銀來台參股國銀的家數不設限,是因限5%比率已很低,頂多拿1席董事,「不會有人只參1%,沒有意義」。此政策開放後,近期積極尋找相互參股的國泰金、永豐金、華南金受惠。

    兩岸金融業合資或參股概況

    ˙銀行業*
    華南銀擬參股福建海峽銀20%
    ˙證券投信業
    ◎富邦投信與中國方正證券,成立方正富邦基金公司
    ◎群益投信與中國華西證券,設基金管理公司
    ◎元大投信與中國華潤深國信託,設中國基金管理公司
    ◎國泰投信計劃與中國國開證券,設基金管理公司
    ˙保險業
    ◎中國人壽參股中國建信人壽19.9%
    ◎壽險業合資子公司(各持50%):
    國泰人壽(國泰與東方航空)
    新光人壽(新光與海南航空)
    台灣人壽(台灣人壽與廈門建發集團,合資設君龍人壽)
    ◎產險業合資子公司:富邦產險(廈門市政府入股)
    註:*為銀行業部分,尚未成行
    資料來源:金管會、相關單位

     
     
     
     
    美高收債明年表現 券商喊讚
  • 2011-12-12 01:10 工商時報 記者陳欣文/台北報導
  • 巴克萊對高收益債2012年報酬分析 巴克萊對高收益債2012年報酬分析

     

     IMF預估,歐元區2012年經濟成長率降至1.1%,反觀美國成為唯一明年GDP優於今年的國家,加上最近美國企業財報傳佳音,連續第11個季度優於市場預期,激勵高收益債券持續走升,國內法人和外資券商同步看好明年美國高收債表現。

     永豐投信表示,美國明年經濟成長率可達1.8%,優於今年的1.5%,由於美國是高收債主要發行地,Barclays、JP Morgan 與美林等券商都看好2012年高收益債券明年展望,預估全年投資報酬率可貼近殖利率,報酬區間在6~10%。

     永豐新興高收雙債組合基金經理人曹清宗表示,Barclays 與JP Morgan近期發表對明年固定收益市場的展望報告指出,美國經濟溫和復甦,歐債金融危機仍持續目前情況,新興市場債券與高收益債券信用價差可能收窄,帶動價格揚升。

     曹清宗說,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公債殖利率明年將較今年反彈,Bloomberg預估達2.75%,若2012年景氣未重大衰退,公債報酬勢必將不如今年,至於高收債決勝關鍵在信用價差變化,若公債殖利率上揚,高利差債券受影響將相對較輕。

     高收益債目前利差高於750個基本點,較今年低點高出250個基本點,新興市場債利差則約400個基本點,較今年低點高出120個基本點,兩者都有足夠空間反映未來公債殖利率上揚風險。

     德盛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預定經理人許家豪認為,2012年在市場維持低利環境下,利差型債券的債券殖利率將相對具投資吸引力,全球也將延續債券投資的較佳環境。

     摩根富林明環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羅伯‧庫克(Robert Cook)表示,今年高收益企業獲利成長平均達兩位數以上,且帳上現金水位充足,基本面佳,違約率僅1.02%,但高收益債利差現約719個基本點,約反應7%的違約率,顯示未來利差仍有收斂空間。

     JPMorgan證券預估明年高收益債違約率將維持1~2%的低檔,庫克表示,因而看好高收益債將邁入新一波漲升段,惟高收益債屬於風險性債券,價格波動較大,債信風險也較高,投資人宜謹慎因應。

     
     
     
    金管會護盤 盯外資兩套標準

    〔記者王孟倫、陳永吉/台北報導〕今年以來台股跌幅居亞股之首,近來外資圈傳出,金管會為了挺馬護盤,屢屢關切看空台股或個股的外資分析師,已在外資圈形成寒蟬效應。

    看空股市遭關切 看多沒反應?

    某外資分析師因近來發布看空某電子股報告,遭證期局要求說明理由,並解釋與引用該報告的媒體記者間關係;還有一家外資報告看空台股,在台期指及權證市場擴大佈空單,也遭到證期局關切。

    這些外資質疑,為何外資報告「看空」才關切、「看多」就沒反應?又如前陣子富邦投顧發布報告說,綠營當選總統、台股會大跌,怎麼就不見金管會介入調查?這顯然有「雙重標準」的問題。

    外資還拿○八年舉例,當時高盛證券某分析師出具給客戶的報告中指出,若藍營贏得總統大選,台股會上萬點;若綠營勝選,台股下修至六千六百點。這報告引起證交所關切,無預警赴高盛台北辦公室,要求出示研究報告內容,並說明流向,提出類似看法的花旗也遭關切。

    這些外資表示,證期局、證交所等主管單位理應是保障投資人權益優先,無論是藍或綠執政,都不應該為執政黨服務;當歐債風暴陰霾仍在,且中國經濟降溫、美國經濟問題未解,台股怎可能置身於外?外資看空台股有錯嗎?就算禁止外資看空,如果台股續跌,投資人賠掉的錢,政府要買單嗎?

    證期局︰保障投資人權益 與大選無關

    對此,證期局解釋,若一家上市櫃公司獲利良好,外資報告卻喊賣出,金管會就會進行了解,以保障股市投資人權益,這與總統大選無關,是平常就會做的事情。

    證期局官員表示,證期局與證交所每天會監看媒體的外資相關報導,若屬於重大且影響市場交易情事,就會主動關切或請證交所去了解,是否有人為操作之虞。

    對外界質疑兩套標準,官員強調,絕無打壓或禁止外資報告看空,「難道選舉到了,就什麼都不用管嗎?」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表示,外資券商出具的報告,對象是外資法人客戶,並非國內投資人或媒體,內容也全部用英文撰寫;所謂外資私下跟國內記者聯手,利用外資報告打壓或炒作某檔個股,在邏輯上並不通。


     
     
     
    **************************************************************************************
     
    本新聞資料摘錄自以下台灣新聞網站,文件之內容僅供參考之合理使用,
    如需更詳盡之內容,請參閱以下網址:
     
    聯合新聞網: <
    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
    中時電子報: <
    http://news.chinatimes.com/ <http://news.chinatimes.com/> >
    中網理財: <
    http://money.chinatimes.com/ <http://money.chinatimes.com/> >
    自由電子報: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
    蘋果日報: <
    http://www.appledaily.com.tw/ <http://www.appledaily.com.tw/> >
    鉅亨網: <
    http://www.cnyes.com.tw/ <http://www.cnyes.com.tw/> >
    精實新聞: <
    http://www.moneydj.com/default.htm <http://www.moneydj.com/default.htm> >
    中央社商情網: <
    http://www.cnabc.com/index.html <http://www.cnabc.com/index.html> >
    時報資訊: <
    http://www.infotimes.com.tw/ <http://www.infotimes.com.tw/> >
    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 <http://www.nownews.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志典 的頭像
      志典

      J. Katsuda Department

      志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